第六百四十九章 假道灭虢(2 / 2)

以王秉鉴为首的内阁、六部等一干文官却是面面相觑,既不接口,也不赞成。他们的态度很明显,就是不支持北伐,但也不想出来和军方作对。

北伐是一项系统工程,既需要玄甲军在前方攻城拔寨,浴血沙场,也需要后方的物资后勤支援。军方一头热,后方文官一副事不关己的冷可是不成。

方原目光落在内阁首辅王秉鉴身上,缓缓的问道,“王阁老,内阁、六部什么想法,你说一说吧!”

王秉鉴迟疑了一下,还是勉为其难的出来奏道,“摄政王,关于北伐之事,我的疑虑有三。”

方原召集所有军政高官来商谈,不是来听气势汹汹的请战,最想听的,还是北伐的难处。王秉鉴愿意提意见,提困难,那是最好不过,正好集思广益,互有增补。

方原面不动容的说道,“王阁老无须顾忌,快快说来。”

王秉鉴道,“其一,之前监国太子软禁了陛下,我军打着清君侧的名义,自是天下影从。但如今陛下重登大位,我们北伐朝廷,摄政王可想到了出师之名?”

以臣讨伐君主,本就是以下犯上,哪里来的出师之名?!

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真是个问题,出师之名,说重要也不重要,有没有这个名号,双方军事实力明摆着的,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。但,要说不重要,其实也重要,如果不学着满清大搞文字狱,单凭战刀焉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?青史上更不会绕过这一笔,方原就是个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。

且不说青史怎么书写,至少在这次军政会议上,方原总不能开口承认,他就是要北伐灭了京城朝廷,就是要当了这个乱臣贼子。

公道自在人心,所以,所谓可有可无的出师之名其实是必须的。

方原口气也软了下来,沉吟道,“王阁老,其实我也不想与京城开战,已派了公主前去京城探亲,再次劝说陛下和谈。公主那方是以礼服人,我们这方是以战迫和。双管齐下,软硬兼施,说服陛下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。”

自从投降了方原,从未献过一策的宋献策突然从最末端的官员行列站了出来,开口道,“摄政王所言极是,我献一策假道灭虢之计,便是现成的出师之名。我们只需向朝廷上书,我们不和朝廷为敌,要出关讨伐满清,希望朝廷能让一条路出来,我们可以从山海关出关,且看朝廷如何应对。”

方原听了是大喜过望,朝廷接到这个消息,必然是进退失据。若应允方原入境,那就是引狼入室,开门缉盗;若不应允,方原便可以站上家国、民族大义的制高点。忠于朝廷,和忠于江山社稷,民族大义之间,方原选择忠于江山社稷,民族大义强行进入京畿,便是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。

方原是连连鼓掌,连声叫好,“好,献策这一计简直是神来之笔,王阁老,这一下该有了出师之名。”

王秉鉴默然了一会,又说道,“好,出师之名算是有了!其二,若以讨伐满清的名义出征,会不会将关外的满清也拉扯进这场战火之中?若满清八旗真的入关,我们又该如何应对?”

王秉鉴是受了方原的知遇之恩,倒也不是与京城朝廷有什么深厚感情。出来劝说也是迫于无奈,不能不表态,这个乱臣贼子之名,他也不想背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