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苦恼(1 / 2)

大明1617 淡墨青衫 2210 字 16小时前

傍晚时有军情人员骑马赶上李国宾一行,告诉他城中乱事已平,朝廷果然派出京营兵过千人,仓促上阵,乱哄哄的不成阵列,等京营兵赶到现场时当然只发觉几十具尸体,余者皆无所见,据说出兵和收营时,这些营兵趁机抢掠了不少民财,使沿途的不少百姓遭了殃,加上死去校尉和番子的亲属收敛家人遗体,城中简直哭声成片。

宫中具体情形不知,但宫门较平时提前了两刻时间关闭,不少官员相当狼狈的从宫内跑出来,宦官们嘴里发出吃吃的声响,提醒官员赶紧出去,然后迅速关闭了城门。

皇城禁军也被撵上宫城和皇城四周戒备巡逻,简直是如临大敌。

可想而知,十七岁的信王,当今皇帝,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听说了京师发生这般的血案,他的耳目被杀死那么多人,对这个少年皇帝的心灵冲击会有多大。

可以说,和记在这一刻不是在杀死厂卫,就是在赤裸裸的挑战皇权!

或者说,一记又一记的耳光重重的甩在皇帝那白嫩的脸皮之上,啪,啪,啪!

至于王发祥本人,现在已经躲在安全房里暂避,原本有不少人盯着刘吉,更多的人盯着王发祥,在王发祥去救李国宾之前已经将此辈斩杀干净,今天城中怕是死了近百番役和校尉,朝廷会大为震怖,其后十几天内估计都会大索全城,但王发祥请李国宾放心,他的安全应该可以确保,在和记的军情体系之下,大明的锦衣卫也好,东厂也好,或是出动京营兵搜索,这些都是作无用功,王发祥请李国宾放心,并约好明春时到开封见面。

李国宾这才放下心来,进入村落里的一个临时的停居点,一幢小民房中休息。

屋中十分简陋,这叫一惯讲究享受的李国宾十分的不适应。他躺在房中,屋中止有一张破床,连屋顶都破了,黄昏的阳光透过漏瓦照进来,李国宾仰面向天,一种无比的孤独感向他袭来,一个中年男人,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却是感觉孤独凄惨,心中对皇帝和权贵们的愤怒,一时变得无可遏止。

皇帝真是无比愚蠢,比起大行皇帝来,同为兄弟,一个手腕成熟老练,行事治国很有成法,就算斗跨东林也是章法不乱。历经大事都有静气,遇事则多加考虑,任用阉党名声不好 听,但总算使国势有了起色,虽然爱打木匠活,但治国也和打制木工活一样,都得有章法的。

今上这么胡来乱搞,上来就会使天下大乱,和记一乱,整个陕北也肯定按不住了,底下就看皇帝焦头烂额吧!

李国宾盯着屋顶,看着斑驳陆离的光线,喃喃道:“天启二年到天启七年,这么久的经营都完了,不知道何时能重头再来。”

李国宾怨恨一气,又回想起来,跟随和记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,当时只以为张瀚是个会有大出息的商家,可是万没想到,这个晋商身份的名臣之后,居然会有一天把事业做到如今的这种地步。

现在看来,真是一切都在张瀚料中,甚至李国宾感觉,连大行皇帝在位的时间和寿数,也在张瀚的算料之中。

事实上就是如此,如果不是信王行事这么操切鲁莽,和记哪有机会大张旗鼓的造反?大行皇帝虽然逼迫,但还在法理之内,和记的屈服和顺从虽然被人同情,但也更多的被视为理所当然。

如果大行皇帝不死,和记只能维持眼下的这种局面,毕竟造反不是一件小事,不是那么容易可以鼓动将士南下。

很多将士并未感觉天子失德,甚至对大明充满情感,这样的情形下,虽然张瀚威望足够,可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契机。

现在契机终于来了,信王即位后悍然出手,撕破了脸皮,李国宾可以确定新平堡那边也肯定要动手了,皇帝这样不讲规矩,甚至要杀害和记最大的依靠,除了少数人之外,绝大多数的和记的人,不管是商行体系还是军司的官吏,或是商团军的将士,几乎都是张瀚一手从泥沼里拉拔出来的。

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因为和记还有张瀚发生了剧烈的转变,有的人是境遇上的转变,从原本的平民百姓成为高官重将,最少也衣食无忧。有的则是流民和贫民,在加入和记前时刻有被冻饿而死的风险,加入和记之后他们等于获得了新生。

有人的家人被和记的医馆救治过,对张瀚充满了感激之情。

有的人从万历年间追随张瀚,已经视张瀚为天,天子都得往后排几位。

多半的人可以忠于大明也忠于张瀚,比如李国宾就是。

但当大明天子逼迫他们在大明和张瀚之间只能选择一边的时候,百分之百的人会选择张瀚,张瀚施恩已久,和记欣欣向荣,所有人都感觉未来的前途大好,感情和事业加上家庭的存亡,没有人会选择大明。

天子可能以为和记之中会有变化,一旦和记与大明决裂可能会内乱,如果在两年前张瀚强行攻明,可能真的会使内部混乱,现在,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了。

李国宾盯着布满斑驳阳光的屋顶,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不确定感,但他深刻理解并可以确定,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算是真正拉开了序幕。在张瀚的预计之中,针对大明只有短短的三年到五年时间,然后是海洋,光是南洋加日本就是十几个国家,海陆并进,还有外东北,俄罗斯人的地盘,西域,每一处地方都要扩张,想来就令人兴奋,当然也有隐隐的担忧。

这么多的地盘,要打那么多的仗,按常理来说每个新朝建立都会休养生息好几十年,恢复国力和民力。

大明太祖开国之后休养了三十年,才有了永乐年间二十年的折腾,隋文帝休养了几十年,被隋炀帝十几年时间给败光了家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