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百二十四章 这个年代的婚礼(2 / 2)

这个问题怎么说呢,这就叫生活环境的差异吧。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,从上托儿所开始,就得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,想玩纸枪不?想玩折纸玩具不?自己做,没地方买去!上学之后,想玩沙包不?想玩链子枪不?想抓蜻蜓不?想推铁环不?想跳皮筋不?想歘拐不?想拍烟盒不?同样,自己做,男孩女孩都一样,还是没地方买去!

同样的道理,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,然后商店里卖的东西多起来了,但是兜里没那么多钱啊,咋办?还得自己动手,能自己弄的就自己弄,省下钱来买那些自己做不了的东西。

等你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或者大学时,你以为学了一门技术或者一门专业就能一生平安了吧?答案还得让你失望!福利分房你赶不上了、接父母的班你还赶不上、大学包分配早一点的还能赶上,晚一点的也赶不上了。新生事物以天为单位,不断的蹦到你眼前乱晃,扰乱着你那颗本来就有点不知所措的小心脏,大学里的专业一学期能加好几个,你学了哪个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有一碗饭吃。

于是,大家都瞪着赤红的眼睛,抓到什么就学什么,管不管用以后再说,电大、夜校、收音机函授、电视函授,都是从这个年代兴起来的,你只要想学,就有学不完的东西。

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,从小到大都这样,我学了无数的技能、证书,但是缺乏恒心,每样都学了,都没学精,所以会的东西稍微多了一些。这不是作者的专利,大家可以回家问问父母,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会什么,我相信比我还会的多的大有人在,当时男同胞的口号就是:除了生孩子,我们什么都要会!

说完这段,可能又有读者要说了,我们也没有福利分房、我们也没有接父母班、我们大学毕业一样不包分配,怎么就你们那个时候说得这么悲惨,我们不是一样吗?

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,其实本质上根本不一样。你们从上学那天起,从父母到社会到政府,都为你们做好了什么都不保障的准备,从工资水平到社会福利制度上都是按照这个目标制定的,最主要的是你们有了思想准备。而我们这一代或者说两代人,没有这个思想准备,新事物也来得太快、太频繁了,更操|蛋的是没有一个能给大家指明前方道路的人,因为谁都没走过这条路,都不知道前面啥样,所以大家不得不摸着黑自己探索。

所以说,在这种前方是未知的情况下,大家都要拼命武装自己,能学多少就学多少,老话讲的好,闲了置忙了用,艺多不压身,这个话听着好听,其实都是心虚的表现,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以后到底能用上什么。而再往后就不用这么费心了,路都探明了,前面是啥都摆在大家眼前,大家只要挑几样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东西学好、学精就ok了,所以说不要嫉妒我们当年的人会的多,那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本事,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,是悲哀!

新房、家具、嫁妆都有了,婚前准备基本也就完成了,至于金银首饰啥的,这个年代还没这种要求,有些手里有存货的老家儿,会把自己结婚时候的金戒指、项链送给儿媳妇,但是经过嗡嗡嗡这么多年的折腾,有这些资本主义尾巴的人家不多了,尤其是城里,大家宁肯把那些贵重首饰全都扔进护城河,也不敢留着,万一被邻居告发,那就家破人亡了。

再下面就该是婚礼当天了,不管是嫁妆还是新娘子,总得从娘家接走吧,这就得说送亲的车队了。奔驰没有、奥迪也没有、皇冠也没有、上海都没有,谁家要能找辆130卡车来把嫁妆都拉走,就已经是很牛x的了。如果单位有条件,可以借辆小汽车来接新娘子,但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没这个条件,也雇不起那些出租车公司的车当礼车,于是用三轮车送亲的也有,要不就干脆弄个自行车队,也很正常。

现在洪涛干的就是这个差事,他这辆车临时被征用了,充当婚车,他本人也升职了,当起了婚车驾驶员,为此做为临时的娘家人,姥姥还塞给他一包大前门香烟和一包喜糖,这是规矩,当然了,姥姥前脚刚走,姥爷就过来把那盒大前门给没收了,洪涛手里就剩下一包喜糖。(未完待续。。)